张培莲武术专著《中华峨嵋武功》
2020-06-19 08:44:02
  • 0
  • 1
  • 10

《中  华  峨  眉  武  功 》

作者張培蓮簡介

       張培蓮:女,1945年3月18日出生于重庆江津,祖籍涪陵。1965年高中毕业于重庆市第29中学,分配在重庆市渝中区曾家岩小学担任专职体育教师10年,1975年调重庆市體育局、大田湾体育运动学校任专职武术教练,1976年到成都体院参加全国武术教练员培训班学习,得郑怀贤、周德潜、王树田、习云泰等教授手把手传习教诲;1985年再入成都体育学院进修,1989年考入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科斑,199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89年开始筹办重庆市峨眉武术研究会任会长,专门从事峨眉武术的研究工作,撰写完成了《中华峨眉武功》一书,1995年由市民政局批准成立,重庆市武术协会峨眉武术分会任会长。1997年评为高级武术教练,现重庆市体育局第四体育运动学校(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已退休)。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武术8段,江湖人稱“峨眉師太”。

     作者自幼习武,在其母親(王素华又名王琼芝)的影响下,经邻居民间老武术家周克清,老拳師引导步入武坛。后師从張騰蛟、朱国福、杨国忠、王树田、趙子虬、李毅立、周子能等武林前輩, 夯實了武術功底。涉獵了三原門、化門、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種拳術。

     作者習武58年,从事武术教学40余年,多次代表重慶市参加四川省、全國和國际武術大賽,多次奪得金牌與獎杯,為重慶爭得榮譽。同時为大专院校、四川省武术队和部队、武警输送过数十名优秀队员,培养出付小艾、李小红、黄怡、邓臻等武英级运动员,为区县培训了数百名业余教练和优秀辅导员。曾向前苏联留学生和意大利佛罗伦萨武术院院长帕塔里诺.里卡多等人传授太极拳、剑和峨嵋武功。

专业著述有:

   《峨嵋剑》1985年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并于1988年获四川省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三十六闭手》1986年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在1988年获全国西南、西北片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峨嵋剑》英文版1985年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華峨嵋武功》1995年出版傳統武術內部教材。

     其中耗时15年撰写成《中华峨眉武功》一书,填补了峨眉武功无著述的空白,也因此成为峨眉武功创新派的代表人物。199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期间该书受到原亚州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原中国武协主席张耀庭等领导和康戈武研究员的热心支持并题词和写序予以肯定。  

 

    该书所介绍的峨眉武功拳、械、对练等系列套路,在1995年、1996年、1997年这三届全国民间演武大会上一亮相即得到了国际级、国家级裁判们的肯定和好评,参赛的峨眉拳、剑,连获金牌,1999年在首届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上更获得“峨眉剑”和“峨眉拳”两项特别优秀大奖的奖杯,峨眉功力拳,峨眉青龙剑,峨眉剑对練,峨眉太极掌獲得優秀獎。

     作者多年来笔耕不已,已经发表相关其他武术著述文章还有

     撰写有:《峨眉功力拳》、《峨眉功力拳实用法》在《武林》杂志上发表;《峨眉三十六闭手实用法》在《中华武术》杂志上连载发表;《峨眉青龙剑》在《武术健身》杂志上连载发表;《三角桩扣手对接》在《武术健身》杂志上连载发表;《太极拳快、准、活、刚与慢、稳、松、柔总体特点雏议》获重庆市1992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发表于《体育科学研究》;《中华峨眉武功之研究》获重庆市1996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于《体育科学研究》1996年第四期。

     作者训练的运动员,在历届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获得金、银、铜牌200多枚。由于敬业勤奋,多次被评为先进妇女、优秀教练、武术挖掘整理的先进个人等。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群众送锦旗称赞曰:“宏扬峨嵋、武德高尚”的好教练。

     2000年4月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华峨眉武功》一书的修改撰写和对创新的峨眉武功系列套路的提炼磨合工作。2007年8月作者带着耗费一生心血撰写出版的《中华峨眉武功》乡土教材一书,及《试论峨眉武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创新》、《浅析传统与现代峨嵋武术的风格特点》两篇论文,参加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峨眉武术论坛报告会,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得到了与会专家和武术界同行们的肯定及高度赞扬。

  

《中华峨眉武功》内  容  简  介

峨眉武功为中国三大武术流派之一。其独具一格的拳理功法早为人们所称道。本书试图从历史的轨迹探寻峨眉武功真缔。

全书共五章,二十七节,较系统的介绍了峨眉武术的起源、发生、发展,成为一大流派的形成过程、风格特点、价值和怎样习练。

本书对开发儿童智力,青少年学习防卫术,对中老年健康长寿均能有极好功效。为使读者便于学习掌握,本书配制有1193幅插图,大多以对接散手的形式见诸内页。该书首次向读者披露峨眉武术养生气 功、强壮功、排打功三大养生、健生功法,及峨眉五锋、六肘、十二闪手技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详尽介绍峨眉武术,部分有代表性的拳械及对练套路。

本书具资料性、实用性、健体养生性、娱乐趣味性为一体,特别适合部队、公安、武警、青少年学生和中老年武术爱好者习练,手持一本终生受益,欢迎各界朋友订购!

受张培莲老师委托郑重申明:

        《中華峨嵋武功》系1995年出版傳統武術內部教材。1995年印出来时剩下二千本,因著作权被侵权而积压,现指定重庆红岩武术馆为处理此部分图书的授权单位,各位武林朋友和广大武术爱好者,以及峨眉武术学员们,如有需要,可联系文教练,联系电话13983907859。除此外,本书属内部教材,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未经同意,不得公开翻印,复制篡改,盗版贩卖盈利,都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张培莲2020年6月19日

   序  一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精深,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因而使这一古老的东方绝技长盛不衰,并悄然走向世界。峨嵋派拳系就是这民族瑰宝中的一枝奇葩。

      据史料载,早在明代峨嵋拳已形成,并初具规模引起人们重视。明代唐顺之《峨嵋道人拳歌》中就有记载,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形式。这首拳歌写道:“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娇天魔飞翠袖”;“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若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竞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成木偶。”这是一个多么精彩纷呈的场面呵/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中“谈古今拳家”时,也提到“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明遗民吴殳于康熙元年撰写的武术专著《手臂录》中还附了程真如峨嵋派的峨嵋枪法,其中包括治心、治身、宜静、宜动,破诸器、身手法,总要篇等,形成并丰富了别具一格的峨嵋派武术理论。同时由于四川山多,水多的地理条件,平坝不大,船上练武活动范围也小,使峨嵋派拳术形成了走动含暗腿,步活势烈,善迭奇门,定架多高桩,明中含暗,腰柔转缩达于臂。借力乘势,柔脆快巧,招中套招,力聚掌指的拳术特点。

      张培莲女士编撰的《中华峨嵋武功》一书较准确地抓住这个特点并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峨嵋武术功法、技法,并包括有代表性的拳械内容。

作者为了使读者对技击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将“对练”、“对接”技法深入浅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给读者。此书对弘扬峨嵋武术会起有益作用。

     张培莲女士,曾就读成都体育学院;并向社会众多武术名家张腾蛟、赵锦才、杨国忠、李毅立、赵子虬等潜心学习。为峨嵋武术在继承基础上得到发展,结合她多年练武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此书所涉及的内容除在川内传播外,还向原为苏联的王图川、瓦列拉、丹娘、朝鲜籍的薇娜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武术院萨长帕塔里诺·里卡多进行传授。让峨嵋武术传播世界作了有益的工作。

     愿关心峨嵋派武术的武林志士,喜欢此书。


                                                                                                                                                                                 习云太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注:习云太现为成都体育学院教授,武术系主任。兼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武协科研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武术学会常委委员。



序 二

概说峨嵋武踪及其特点

——序《中华峨嵋武功》

康戈武


       1992年12月至重庆参加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有幸与《中华峨嵋武功》的作者张培莲教练相识。并得阅其著大要。悉撰编艰辛。有感于此书既能帮助读者鸟瞰峨嵋概貌,又能引导读者按图索骥学习峨嵋拳械,领略峨嵋攻防要诀和功法要领。故不揣浅陋,应邀叙此数言,以为庆贺。

      中华武坛素以少林、武当、峨嵋三派相提并论。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似乎仅仅是依山傍寺之言。细辨之,三家武技在流传地域、体系内容和技理特征诸方面确实各具一格。我们且循着峨嵋武踪,粗略地流览一下。

      所谓峨嵋武术,指的是流传于座落着峨嵋山的巴蜀地域内的武技。追溯此系武术的远源,并不晚于少林、武当。早在三干多年前,巴蜀军旅就采用以武与乐配合为“歌舞”,显武扬威制服敌人的做法。《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说,巴蜀之师助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汉高祖曾将此武乐交融的武舞,整理成“巴渝舞”,晋代改名“宣武舞“.流传于世。这种武舞,乃是艺术化的军事格斗技术。它是武术从纯军事技术中脱颖而出的先声.

      近世之所谓峨嵋武术,有着区别于“外家”少林,“内家”武当的晏明特点。这些特点,在明代已大致形成。就徒手拳术而言,明代博通文武的抗倭名将唐顺之,曾作《峨嵋道人拳歌》。这首歌以“少林拳法世稀有”,“道人更自出新奇”起首,用艺术的手法,揭示了当时峨嵋拳法有异于—少林拳法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于功力是:力能裂石,柔若无骨;表现于招式是;通身是手,迅若灵梭”表现于着法是:以险呈巧,以拙藏机;表现于气势是:动如吼狮,静如木偶。

     就兵械技法而言,明代程真如得“峨嵋僧普恩之法”,著成《峨嵋枪法》,再传弟子吴殳在辑六家枪而成的《手臂录》中,认为峨嵋枪与少林枪大别。指出峨嵋枪与当时各家枪相较而显现的特点在于:不言立势,不言步法,不可跳跃,以革扎为唯一基本,以手转阴阳为门径,以封闭连环为不败之法。

      虽然,唐顺之《峨嵋道人拳歌》,颇多艺术色彩。吴殳《手臂录》,难免偏爱之嫌。但是,以此两例说明峨嵋武技在明代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式样和运动风格,则毫不过分。

     “峨嵋(武术)师弟相传,历世不替”(吴殳《手臂录》语),代代积累,自成一系。当然,这一体系并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形成的;而是与其他拳系不断交融,才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远如峨嵋道人的拳法,是在少林拳法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奇之作。普恩之“峨嵋枪”,是“遇异人授以枪法”后,才苦练悟辙,“遂造神化”。在《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中,还有着峨嵋一僧,精于浙东“内家拳击败劫盗张某的记述。环顾当今被四川武术家们奉为峨嵋武术八家的僧、岳、杜、赵、洪、慧、字、化等门武术,也多是清代外地拳师传入拳法与峨嵋故有武技融合,然后逐渐创生,而扎根于巴蜀 的。

      任何传统文化现象,大致都循着继承传统、吸收时代养分,不断整理发展的路子前进。峨嵋武术体系的形成如此,《中华峨嵋武功》的成书亦是此。

       此书并非是简单地罗列庞杂的峨嵋武功的集成。而是作者在广泛挖掘、虚心求教的基础上,亲身实践、细心体会,再经过对镜校形、招徒试技等艰辛劳作,才整理出带共性的基本技法、功法、攻防技巧,以及典型套路;编撰出这本既不失峨嵋传统,又富有新意的《中华峨嵋武功》书。我祝贺作者致力于承传峨嵋武术所取得的成绩,期待着此书于弘扬峨嵋武功的佳音。



                                                                                                                                                                      一九九三年八月于北京

注:康戈武同志现为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科研部部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武术文化分会秘书长。




序  三

        我国武术流派,何止千门万户,然而追本溯源,不外少林、武当、峨眉三家。前两者人所共知,习者亦众,独峨眉一家,黯然寡色,知者较少;但国外流传之白眉拳、国内某派之八卦掌、广东之侠拳、安徽诸多拳种,寻宗问祖,必称峨眉。考诸史籍,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何良臣《阵记》以及清代吴殳《手臂录》、对峨眉均有明文记载,尤以明代唐顺之《峨眉道人拳歌》,对于峨眉之风格特点,绘声绘色,洋洋洒洒,刻画入微,今年初夏,国家体委入川拍<武术世界》时,兴之所至,题有“无欲则刚少林寺,专气致柔武当山,更添峨眉成鼎足,各具风彩照人间”。自问言之有据,晦者宜彰。

       我重庆市武术馆教练张培莲同志,幼而学之,不以老朽见弃,问道于我。斗室兀座,畅谈技艺。嘉其年富好学,敏而善悟;平时广收资料,博采众长;登台能表演,退场能挥毫。兼才难得,后生可畏。近有《中华峨眉武功》问世,内容列举历史记载,文化渊源,以及功理功法;提纲挈领,条理分明,不失为了解峨眉内蕴的航导,深合国家体委提倡“大武术”之旨意。拾遗补缺,难能可贵。

       嘤嘤其呜,安得更多友生,广为发掘,庶使峨眉武术,展露人间,传播人群,弘扬人寰,造福人类为幸!是序!


                                                                                                                                                                             八十八叟赵子虬于渝北

                                                                                                                                                                                             壬申季秋

   

受张培莲老师委托郑重申明:

           《中華峨嵋武功》系1995年出版傳統武術內部教材。1995年印出来时剩下二千本,因著作权被侵权而积压,现指定重庆红岩武术馆为处理此部分图书的授权单位,各位武林朋友和广大武术爱好者,以及峨眉武术学员们,如有需要,可联系文教练,联系电话13983907859。除此外,本书属内部教材,受著作权法保护,任何未经同意,不得公开翻印,复制篡改,盗版贩卖盈利,都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张培莲2020年6月19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